前言
阿萨德收到了来自祖国叙利亚的通缉令,朱拉尼动身访俄之前,准备先给普京一个“下马威”?
叙利亚通讯社不久前报道称,叙利亚法院已经对前总统阿萨德发出缺席逮捕令,理由是后者涉及2011年内战期间的“德拉雅大屠杀”。
叙临时政府领导人朱拉尼刚刚结束美国之行,期间出席了联合国大会。
他还确定下个月将访问俄罗斯,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“俄罗斯-阿拉伯峰会”——而在他动身前夕,叙利亚法院突然下了这么一道逮捕令,显然有一些向俄方施压、开价的意思。
流亡总统的“死亡通缉令”
阿萨德的流亡生涯始于2024年12月。当时叙利亚反对派武装“沙姆解放组织”在土耳其支持下攻占大马士革,阿萨德在俄军护送下乘军机逃往莫斯科,被安置在郊外一处别墅内,但实际上处于软禁状态,通讯和行动受到严格限制。近一年来,他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,直到2025年9月22日突发中毒事件——英国《太阳报》披露,他在公寓内出现呼吸困难、剧烈咳嗽症状,医生检测到体内有毒素痕迹,一度生命垂危。
展开剩余79%诡异的是,中毒事件发生仅4天后,叙利亚临时政府就以“反人类罪”对阿萨德发出通缉令。这份长达37页的法律文件详细列举了他在2011年德拉雅镇镇压抗议活动中的“罪行”,包括下令炮击居民区、处决数百名平民等。尽管阿萨德政权曾多次否认相关指控,但此次临时政府刻意选择在朱拉尼访俄前夕公布,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朱拉尼的“双重博弈”
朱拉尼的政治崛起充满争议。这个曾与“基地组织”有牵连的反对派领袖,在推翻阿萨德后迅速转向世俗化治理,但始终面临合法性危机——不仅西方对其人权记录诟病已久,俄罗斯也对他此前的“反俄倾向”耿耿于怀。为了稳固政权,他不得不采取“骑墙策略”:一面接受美国有限度的援助,一面寻求与俄罗斯重启合作。
2025年9月,朱拉尼完成联合国大会行程后,突然宣布将出席10月在莫斯科举行的“俄罗斯-阿拉伯峰会”。这是他上台后首次访问俄罗斯,核心诉求包括三项:延长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梅米姆空军基地的租赁协议、要求俄罗斯减免叙利亚高达120亿美元的债务、推动国际社会解除对叙制裁。但俄方显然不会轻易让步,双方此前围绕基地租金和债务重组的谈判已陷入僵局。
就在这时,朱拉尼祭出了“阿萨德通缉令”这张牌。他公开表示:“叙利亚人民有权看到战争罪犯接受审判,这是实现和解的前提。”言外之意,若俄罗斯继续庇护阿萨德,临时政府可能重新评估与俄方的军事合作。这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,本质上是用阿萨德的命运换取普京在关键议题上的妥协。
普京的“战略困境”
对俄罗斯而言,叙利亚是其在中东的最后一块战略支点。塔尔图斯港和赫梅米姆基地不仅支撑着俄军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,更是其介入地中海事务的跳板。但阿萨德的存在却成了烫手山芋——尽管普京多次强调“不会引渡盟友”,但随着朱拉尼政权逐渐稳固,俄罗斯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。
2025年7月,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与临时政府外长希巴尼举行会谈,首次公开承认朱拉尼政权的“过渡合法性”,并承诺提供10亿美元人道主义援助。这释放出明确信号:莫斯科正在调整策略,试图在不放弃阿萨德的前提下,与新政权建立合作。但朱拉尼显然不满足于此,他在通缉令中特别提到“俄罗斯若继续庇护罪犯,将影响两国军事合作”,直接戳中普京的痛点。
更棘手的是,阿萨德的健康状况正在恶化。据克里姆林宫消息人士透露,他的住所已从总统级别墅迁至普通公寓,安保人员也从俄军精锐换成地方警察,这暗示俄方对其态度正在松动。若阿萨德在俄罗斯境内死亡,不仅会引发人道主义危机,还可能成为朱拉尼政权攻击俄方的政治武器。
中东棋盘的“蝴蝶效应”
这场围绕阿萨德命运的博弈,正在引发连锁反应。以色列借机加大对叙利亚境内伊朗目标的空袭,声称“防止阿萨德势力死灰复燃”;土耳其则敦促俄罗斯“认清现实”,暗示可能支持朱拉尼政权收回塔尔图斯基地。最微妙的是美国——尽管拜登政府公开谴责朱拉尼政权的“人权问题”,却悄悄恢复了对叙部分非致命性援助,试图在俄叙合作中打入楔子。
对朱拉尼而言,此次访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。若能迫使普京在基地协议和债务减免上让步,他将巩固国内权威;但若谈判破裂,不仅可能失去俄罗斯支持,还可能引发内部派系分裂。而普京面临的抉择同样艰难:是继续庇护一个失去利用价值的盟友,还是拥抱新政权以维持战略利益?这不仅考验着俄罗斯的外交智慧,也将决定中东地缘政治的未来走向。
结语
阿萨德的通缉令,本质上是朱拉尼与普京之间的一场“政治豪赌”。在这场博弈中,国际法、人道主义和地缘战略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利益网络。随着俄罗斯-阿拉伯峰会的临近,所有人都在等待普京的最终决定——是坚持“不抛弃盟友”的承诺,还是为了现实利益牺牲阿萨德?这个答案,或许将重塑中东的权力格局。
发布于:重庆市